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〈32 愛欲品〉

卷2〈32 愛欲品〉三十有二章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70, c16-p. 571, b24)

愛欲品者,賤婬恩愛,世人為此,盛生災害。

1. 心放在婬行,欲愛增枝條,分布生熾盛,超躍貪果猴。[1]

2. 以為愛忍苦,貪欲著世間,憂患日夜長,莚如蔓草生。

3. 人為恩愛惑,不能捨情欲,如是憂愛多,潺潺盈于池。

4. 夫所以憂悲,世間苦非一,但為緣愛有,離愛則無憂。

5. 己意安棄憂,無憂何有世?不憂不染求,不愛焉得世?[2]

6. 有愛以死時,為致親屬多,涉憂之長塗,愛苦常墮危。[3]

7. 為道行者,不與欲會,先誅愛本,無所植根,勿如刈葦,令心復生。

8. 如樹根深固,雖截猶復生,愛意不盡除,輒當還受苦。

9. 猨猴得離樹,得脫復趣樹,眾人亦如是,出獄復入獄。

10. 貪意為常流,習與憍慢并,思想猗婬欲,自覆無所見。

11. 一切意流衍,愛結如葛藤,唯慧分別見,能斷意根源。[4]

12. 夫從愛潤澤,思想為滋蔓,愛欲深無底,老死是用增。

13. 所生枝不絕,但用食貪欲,養怨益丘塜,愚人常汲汲。

14. 雖獄有鉤鍱,慧人不謂牢,愚見妻子息,染著愛甚牢。

15. 慧說愛為獄,深固難得出,是故當斷棄,不視欲能安。

16. 見色心迷惑,不惟觀無常,愚以為美善,安知其非真。

17. 以婬樂自裹,譬如蠶作繭,智者能斷棄,不眄除眾苦。

18. 心念放逸者,見婬以為淨,恩愛意盛增,從是造獄牢。

19. 覺意滅婬者,常念欲不淨,從是出邪獄,能斷老死患。

20. 以欲網自蔽、以愛蓋自覆,自恣縛於獄,如魚入笱口,為老死所伺,若犢求母乳。

21. 離欲滅愛迹,出網無所蔽,盡道除獄縛,一切此彼解,已得度邊行,是為大智士。[5]

22. 勿親遠法人,亦勿為愛染,不斷三世者,會復墮邊行。

23. 若覺一切法,能不著諸法,一切愛意解,是為通聖意。

24. 眾施經施勝,眾味道味勝,眾樂法樂勝,愛盡勝眾苦。

25. 愚以貪自縛,不求度彼岸,貪為財愛故,害人亦自害。[6]

26. 愛欲意為田,婬怒癡為種,故施度世者,得福無有量。

27. 伴少而貨多,商人怵惕懼,嗜欲賊害命,故慧不貪欲。

28. 心可則為欲,何必獨五欲?速可絕五欲,是乃為勇士。[7]

29. 無欲無有畏,恬惔無憂患,欲除使結解,是為長出淵。

30. 欲我知汝本,意以思想生,我不思想汝,則汝而不有。

31. 伐樹勿休,樹生諸惡,斷樹盡株,比丘滅度。[8]

32. 夫不伐樹,少多餘親,心繫於此,如犢求母。


[1] 「超躍貪果猴」,宋、元、明藏、《聖語藏》、《趙城金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超躍貪果獲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超躍貪果猴」。依照《出曜經》與巴利《法句經》334頌,偈頌內容應提及「猴」,「獲」字疑應作「玃」字,因形近而訛誤。《出曜經》卷5〈3 愛品〉:「意如放逸者,猶如摩樓樹,在在處處遊,如猨遊求菓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633, b6-7)。

[2] 「無憂何有世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無愛何有世」,宋、元、明藏、《趙城金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無憂何有世」。「不愛焉得世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不愛焉得安」,宋、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不愛焉得世」。

[3] 「有愛以死時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有憂以死時」,宋、元、明藏、《聖語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有愛以死時」。依照《出曜經》應作「有愛以死時」。《出曜經》卷5〈3 愛品〉:「有愛以有死,為致親屬多,涉憂之長塗,愛苦常墮厄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634, b26-27)。

[4] 「能斷意根源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能斷意根原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能斷意根源」。

[5] 「出網無所蔽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出網無所弊」,宋、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出網無所蔽」。

[6] 「貪為財愛故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貪為敗處故」,《趙城金藏》作「貪為敗愛故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貪為財愛欲」。依據《出曜經》與巴利《法句經》355頌,應作「貪為財愛故」。《出曜經》卷4〈2 欲品〉:「愚以貪自縛,不求度彼岸,貪為財愛故,害人亦自害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630, b26-27)。

[7] 「速可絕五欲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違可絕五欲」,《磧砂藏》與《徑山藏》作「速可絕五欲」。

[8] 「伐樹勿休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伐樹忽休」,宋、元、明藏、《聖語藏》、《趙城金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伐樹勿休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