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1〈2 教學品〉二十有九章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59, b13-p. 560, a6)
教學品者,導以所行,釋己愚暗,得見道明。
1. 咄起何為寐?螉螺蜯蠧類,隱蔽以不淨,迷惑計為身。[1]
2. 焉有被斫創,心如嬰疾痛,遘于眾厄難,而反為用眠?[2]
3. 思而不放逸,為仁學仁迹,從是無有憂,常念自滅意。[3]
4. 正見學務增,是為世間明,所生福千倍,終不墮惡道。[4]
5. 莫學小道,以信邪見,莫習放蕩,令增欲意。
6. 善修法行,學誦莫犯,行道無憂,世世常安。
7. 敏學攝身,常慎思言,是到不死,行滅得安。
8. 非務勿學,是務宜行,已知可念,則漏得滅。
9. 見法利身,夫到善方,知利建行,是謂賢明。[5]
10. 起覺義者,學滅以固,着滅自恣,損而不興。
11. 是向以強,是學得中,從是解義,宜憶念行。
12. 學先斷母,率君二臣,廢諸營從,是上道人。
13. 學無朋類,不得善友,寧獨守善,不與愚偕。
14. 樂戒學行,奚用伴為?獨善無憂,如空野象。
15. 戒聞俱善,二者孰賢?方戒稱聞,宜諦學行。[6]
16. 學先護戒,關閉必固,施而無受,勤行勿臥。[7]
17. 若人壽百歲,邪學志不善,不如生一日,精進受正法。[8]
18. 若人壽百歲,奉火修異術,不如須臾敬,事戒者福勝。[9]
19. 能行說之可,不能勿空語,虛偽無誠信,智者所屏棄。
20. 學當先求解,觀察別是非,受諦能誨彼,慧然不復惑。[10]
21. 被髮學邪道,草衣內貪濁,矇矇不識真,如聾聽五音。[11]
22. 學能捨三惡,以藥消眾毒,健夫度生死,如蛇脫故皮。[12]
23. 學而多聞,持戒不失,兩世見譽,所願者得。
24. 學而寡聞,持戒不完,兩世受痛,喪其本願。
25. 夫學有二,常親多聞,安諦解義,雖困不邪。
26. 稊稗害禾,多欲妨學,耘除眾惡,成收必多。
27. 慮而後言,辭不強梁,法說義說,言而莫違。
28. 善學無犯,畏法曉忌,見微知著,戒無後患。[13]
29. 遠捨罪福,務成梵行,終身自攝,是名善學。
[1] 「咄起何為寐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咄哉何為寐」。「螉螺蜯蠧類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螉螺蚌蠹類」。
[2] 「焉有被斫創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焉有被斫瘡」。「心如嬰疾痛」,《磧砂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心而嬰疾痛」。
[3] 「為仁學仁迹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為人學仁迹」。
[4] 「正見學務增」,《趙城金藏》與《正倉院聖語版藏經》作「正見覺務增」。《雜阿含788經》有近似偈頌:「假使有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復百千生,終不墮惡趣。」(CBETA, T02, no. 99, p. 204, c11-12)。
[5] 「知利建行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知利健行」,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、《趙城金藏》作「知利建行」。
[6] 「二者孰賢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二者孰賢」。
[7] 「關閉必固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開閉必固」;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關閉必固」。「勤行勿臥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仂行勿臥」;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力行勿臥」,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勤行勿臥」,「仂」即「勤」字。
[8] 「不如生一日」,宋、元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不如生一月」。
[9] 「不如須臾敬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不如須臾頃」;宋、元、明版藏經、《正倉院聖語版藏經》、《磧砂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不如須臾敬」。「事戒者福勝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事戒者福稱」;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事戒者福勝」。
[10] 「受諦能誨彼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受諦應誨彼」;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受諦能誨彼」。
[11] 「矇矇不識真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曚曚不識真」,宋、元、明版藏經、《正倉院聖語版藏經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矇矇不識真」。
[12] 「學能捨三惡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覺能捨三惡」。
[13] 「畏法曉忌」,宋、元、明版藏經與《磧砂藏》作「畏法曉誋」。「見微知著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見微知者」,宋、元、明版藏經、《磧砂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見微知著」。「戒無後患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誡無後患」,《磧砂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戒無後患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